总量不明 风险待卜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塑化剂阴影不仅存在于白酒业,极有可能隐现于更广泛的食品品类中。
20年前启动相关研究,5年前科学家预警,18个月前台湾事发,17个月前行业自查,塑化剂的安全风波还是从白酒行业开始,不期而至。
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白酒的盖子被骤然揭开,除了酒味,还伴随着塑化剂疑云和复杂的连锁反应。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产品塑化剂超标260%”的消息曝光,该报道称送检结果显示,酒鬼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mg/kg。而卫生部2011年6月签发的551号文件中规定,DBP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令人费解的是,中国酒业协会非但没有护犊子,反而主动把火引向了整个白酒行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在当日发表的声明中,该协会称,这是2011年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后得出的结论。
当日,沪深两市13只白酒类股票总市值蒸发了324亿元。
此时,国家监管部门和科研机构也通过舆情监控注意到公众新一轮担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针对食品中塑化剂问题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启动,只是暂时还没有结论。“评估工作涉及多部门和多种食品,”该负责人强调,“不光是白酒。”
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部分研究者和行业人士看来,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相关的科学研究甚至开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们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在《首都公共卫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的学名)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对这类化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但大多数公众对此并不知情——塑化剂的阴霾正渐行渐近。
这17个月里发生了什么?
还是先从白酒行业说起。
绿色词条
塑化剂 (Plasticizer):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往往添加于塑胶、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早在1个多月前,国内多家财经类媒体就接到一份关于酒鬼酒内含有塑化剂的举报材料。据称,该材料显示,经检测的酒鬼酒中含有五种塑化剂成分,其中DEHP和DBP均超过国家标准。但这份材料并未涉及整个白酒产业。
2012年11月3日,有网友将中国酒业协会今年8月提交的《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节选版本放到了天涯社区,取名为《中国酒业协会自爆白酒产品中塑化剂超标》,矛头才指向整个白酒业。
此时,公众和媒体对塑化剂已不陌生。2011年5月,台湾地区首次发现,多年来一些不良业者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剂以达到增稠的效果,随后的一个月内,台湾共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961种。这是一种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可以使塑料的柔韧性增强。但是动物实验表明,过量摄入会对肝肾以及生殖系统造成影响,少数毒性较强的塑化剂有一定的致癌性。
“当时在台湾被检出塑化剂的就包含酒类产品。”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一位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11年6月29日,福建东山检验检疫局从产自台湾的三种酒类产品中首次检出塑化剂。
排除人为添加的因素,理论上,台湾某类食品检出塑化剂,对大陆的同类型产品也是一个警讯,然而公众普遍忽视了这些信息。
“生产白酒的企业却注意到了。”前述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发现,自从台湾塑化剂事件之后,一些白酒企业和主管部门频频将白酒的包装材料、生产用具和白酒本身送检,要求测定其中的塑化剂含量。后来该所检验员们还专门改良了在乙醇(酒精)中检测塑化剂的方法。
事实上,白酒行业明确意识到塑化剂问题距今已有“17个月”。中国酒业协会在此次声明中称,获知信息是2011年6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自此分别与全国重点白酒企业、国家相关检测、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并布置调研任务,要求全面查清白酒中的塑化剂产生来源,此后在行业会议上也多次强调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要求。
甚至此次处于风口浪尖的酒鬼酒,一年多来也多次实施了内部检测。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企业并不具备检测塑化剂的设备和手段,每次都要送到位于长沙的省级检测机构,这种排查检测工作一年来已经往返多次。
据悉,就在21世纪网站报道260%超标之前,酒鬼酒公司已获悉事态。范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为此该公司在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中分别取样送往长沙检测。结果显示,8个样本中有7个未检出塑化剂,其中一个检出但未超过卫生部文件里的限值,而这一异常的样品恰恰是待售的成品酒。
哪儿来的塑化剂
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测定,中国酒业协会指出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 mg/kg,最低0.495 mg/kg,平均0.537 mg/kg。
“这里故意含糊其辞,让人很难判断其是否超标。”研究食品中塑化剂问题长达17年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没说清楚这些数值究竟是塑化剂总量还是其中一两个指标。”厉曙光指出,常用的塑化剂多达二十余种,国家明确提出最大残留量的塑化剂有三种,但标准值各不相同。如果以含量要求最严格的DBP标准判定,酒协检验的所有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均超标;但如果以较宽松DINP衡量,所有白酒均不超标。
“不过,依据这些数值基本可以排除人为添加的可能性。”厉曙光称,从2011年台湾的检测结果看,人为添加的剂量通常超过上述数值的百倍。
那么玻璃或陶瓷瓶装的白酒中,为什么会屡屡检出塑化剂成分?
中国酒业协会在声明中指出,白酒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跟踪,判断白酒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
塑化剂难溶于水,却具有脂溶性和醇溶性。白酒业内人士通过长达一年的跟踪认为,塑化剂的存在是因为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包装等与酒精(乙醇)发生了反应。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种名叫酒泵进出乳胶管的设备。中国酒业协会方面指出,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据测算,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而通常一根乳胶管长达50米。
中国酒业协会据此于2011年12月在行业内部发布通知,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加强对接触白酒的塑料瓶盖的检测。
酒鬼酒公司副总经理范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怀疑塑料瓶盖是“罪魁祸首”,该公司曾专门将各厂商提供的瓶盖放在酒中浸泡48小时,检测结果显示,只有两家未检出塑化剂,而这两家采用的材料是德国进口的高分子塑料。
但是让这家公司纳闷的是,即便使用了这两家酒厂的瓶盖,一些白酒仍被检出塑化剂。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从酒鬼酒事件发生以来,一些厂商决定,从11月19日开始,所有涉及塑料材质的都停用。“是否有科学道理暂且不管,先消灭这种可能性。”李唐说。
相关材料的供货商是这场风波中为数不多的受益者。广东佛山一位供应酒泵进出乳胶管的经销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年酒厂大多用PVC的胶管子,“很便宜,论公斤卖”。后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含塑化剂的产品,每米近60元。如今又出了一种升级版,能在高浓度酒精中使用,每米350多元。
“原来这类高端产品卖得很少,今年以来卖得多多多多多。”这位推销员笑着连说了5个“多”。
核心风险在总量暴露
类似这种白酒里测出塑化剂带来的困惑,时光倒退到17年前,那时候让厉曙光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是:“油里面为什么会有塑料?”
1995年,研究厨房油烟危害的厉曙光引进了一台高级仪器,他很快发现油烟中有几个奇怪的物质,最终确定就是塑化剂,随着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开展,他逐渐意识到这种化合物的广泛存在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
2001年,厉曙光团队广泛采集市面上销售的食用油,结果发现,食用油普遍存在塑化剂,抽油烟机冷凝油中DBP高达135mg/kg。
他意识到,塑料容器是食用油中塑化剂的主要来源,此外由于塑化剂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未使用塑料包装的食用油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也可能会被塑化剂污染。
与此同时,国内陆续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也昭示着塑化剂广泛存在的事实。
——1998年,国家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中心(广州)的陈文锐和彭瑄抽取市场上欧盟进口奶粉共19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7种奶粉含有酞酸酯,均为酞酸二丁酯。含量范围为0.4~1.9mg/kg,平均为0.9mg/kg。
——2002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的蔡智鸣等研究人员从闸北区3个不同的副食品市场购得猪与鸡的内脏,均测得酞酸酯DEHP和DBP。说明此类污染物进入畜禽动物体后,易蓄积于发生代谢作用的心、肝、肾等内脏器官。
蔡智鸣等还对上海市场消售的水果、蔬菜及干货食品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食品中检测出酞酸酯类污染物。其中水果类含量较低,干货食品偏高,尤其经人为加工的黄花菜、黑木耳等。
201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研究团队选取广州各大超市不同品种的56份方便面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DBP和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不过,厉曙光也强调,这些过往研究中的增塑剂污染量大多超过了卫生部新近颁布最大残留量的标准,但与台湾食品塑化剂危机中检出的量仍有数量级上的差别,因此对其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也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科学评估。
科学松鼠会成员、食品工程学博士云无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塑化剂DEHP为例,塑化剂对于健康的危害有相当广泛的动物实验数据,不过对于人体的健康风险,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只是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来估计。美国FDA确定的口服摄入的安全上限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0.04毫克。也就是说对于一个60公斤的人,相当于每天2.4毫克。
云无心指出,就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而言,塑化剂DEHP的最大残留量为1.5mg/kg,超过相关标准2倍的白酒中每升含4.5毫克,即每天喝1斤这样的酒也还在安全线内。
柳春红亦指出,按照当时的研究结论,每天吃20包方便面才可能存在暴露风险。
“但是如果人们既喝酒,又吃方便面怎么办?”厉曙光指出,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
据厉曙光介绍,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已经投了大量人力财力,正在加紧实施塑化剂的“风险评估”工作,由此也将引发相关食品工业的改良和升级。
让这位毕生都在研究塑化剂的学者略感欣慰的是,人们总算意识到了塑化剂可能带来的危险。
|